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概览 > 常委会公报

【2014年公报第一期】关于鄂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常委会公报       2014-03-16       
       返回列表

    ——2014年1月7日在鄂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鄂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201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与支持下,全市上下按照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建设步伐,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第一,坚持稳中求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实现630.5亿元,增长10.8%,完成计划目标100.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5亿元,增长28%,完成计划目标100.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61亿元,增长13%,完成计划目标95.7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8.4亿元,增长16.4%,完成计划目标10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5亿元,增长13%,完成计划目标98.32%;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61亿元,增长41%,完成计划目标100.84%;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62亿美元,增长16.3%,完成计划目标100%;外贸出口1.74亿美元,增长10.4%,完成计划目标102.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20元,增长12%,完成计划目标100%;农民人均纯收入10300元,增长13%,完成计划目标100%;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标均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以内。 

 第二,狠抓投资拉动,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举行5次大型集中开工活动,81个项目集中开工。全市168个市级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55亿元,29个省级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9.5亿元。鄂信三期、顾地总部基地等52个项目已投产或部分投产,鄂州电厂三期、中海油湖北LNG等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投资质量和结构明显改善。全市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增长38%,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增长12.3%。全市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5.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完成469.1亿元,增长42.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1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的83%,占比提高8.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顺利。梧桐湖凤凰大道西段和双湖大道南段建成通车。武黄、武冈城际铁路、鄂州北站及港区铁路、鄂州南互通、吴楚大道以及五丈港港区多用码头、葛华水厂等项目顺利推进。

 第三,着力结构调整,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平稳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125.9亿元,增长6.2%。粮食实现“十年增”,总产35.5万吨,增长2.9%;水产品产量43.9万吨,增长10.8%。梁子湖有机农产品示范区、百里长港沿线和樊寺线生态农业示范带初具雏形。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新增规模企业49家,达487家;新增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45家,达210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160亿元,增长1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89.5亿元,占GDP比重14.2%。世纪新峰立磨、兴欣建材三期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服务业加快发展。意邦环球商业广场、武汉东国际家居博览城等大型商贸市场投入营运。全市接待游客460万人次,增长16.3%,旅游总收入实现41.55亿元,增长23.67%。成功引进亚马逊、普洛斯、唯品会等知名龙头电商企业,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命名为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成功申报“中国武昌鱼美食之乡”。 

 第四,注重效速兼取,财政金融运行平稳。财政保障能力增强。筹措财政间歇资金10.2亿元,解决鄂钢、鄂州电厂等重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资金周转困难。争取省级县域经济和农产品加工园产业发展调度资金8000万元,解决全市29家县域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问题。统筹安排3.6亿元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金融运行稳健。全市新增贷款50亿元,增长20%。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84.95亿元,比年初增加37.52亿元,同比增长22%。积极组织银企对接推进会,9家金融机构与42家企业共签订贷款合同28.1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资本市场取得新成果。全市证券交易量210亿元,同比增长30%。光大船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并上线交易,8家企业进入全省上市企业后备库,鄂信钻石列为全省“新三板”挂牌重点推进企业。 

 第五,强化引领示范,综合改革提档升级。“网上政务”建设进展加快。建成市电子政务服务中心,初步搭建基础信息共享平台,16家单位实现了数据集中共享。“绿色通道”和并联审批系统进一步完善,共清理705项可上线运行的行政审批与服务事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年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35笔,贷款金额4500多万元。开展指标交易38宗共1302.77亩,成交金额2.1亿元。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成效明显。11个部门作为社会事件联动处置试点,通过信息平台受理、分流和处置各类事件2368起。积极推动公共服务进社区,打造“一刻钟服务圈”,截至目前,共下沉税务办理等公共服务66项。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对74个病种实行单病种付费。4家公立医院取消15%药品加成,并实行药房托管。组建“1+6”模式的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和市三医院医疗联合体,服务范围覆盖42万人口。 

 第六,突出民生优先,社会事业全面提升。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在全省整体推进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验。今年累计投入教育项目建设资金3.6亿元,完成6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38所农村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社会救助取得新实效。城乡社会救助惠及低保对象和“三无对象”4.9万人。医疗救助5528人次,共计1521万元。对4013户发放临时救助金共计374.82万元。706户,共计1708人享受低保住房补贴。完成了158户农村低保户危房改造和41户因灾倒房恢复重建任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600套(户)。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项基本社会保险新增扩面3万人次。启动实施梧桐湖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试点。为9.59万名医保对象支付各项医疗保险待遇1.99亿元。完成265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任务。积极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文化惠民工程稳步实施。博物馆建成开馆。开展周周乐广场文艺演出50场,观众达10万人(次)以上。数字农家书屋在全省率先实现村级全覆盖。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 

 2013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当前全国经济已经由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入到个位数的中速增长阶段,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全市产业结构仍然偏重,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刺激消费政策进入空档期,商业增值税和营业税呈现负增长,内需市场乏力。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审慎应对。 

 二、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措施  2014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六届七、八次全会精神,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着力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惠民生,努力打造鄂州经济升级版。建议2014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与2013年实际完成情况比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10%,招商引资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省保持一致;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之内。 

 为确保以上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项目建设推进升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狠抓项目建设,做强做实投资,做大经济发展底盘。一是大力推进“三个两百”工程。将过去实施的“三个一百”工程升级为“三个两百”工程,2014年续建和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00个、前期推进和招商引资亿元以上项目230个、争取中省投资项目230个。二是提升项目投资质量。根据产业布局、园区特色对项目进行分类、筛选,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入园项目质量,引导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加大招商选资力度,严格执行开发区引进项目投资强度200万/亩以上,其他产业园区投资强度150万/亩以上;每亩土地出让后开发利用产生的税收每年15万元以上。三是切实破解要素制约。创新模式,放大财政间歇资金支持企业发展效力。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推进大通股份、鄂信钻石等企业上市融资以及更多中小企业上“新三板”挂牌融资。加强闲置土地清理,探索污染土地调整变性、实施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争取更多项目进入省重点笼子,多途径破解用地制约。加大投资环境整治力度,加快建设中介超市,坚决打击和查处项目建设中阻扰施工、强揽工程等违法行为。 

 第二,坚持产业打造转型升级,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加快结构调整,切实改变工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比重过大现状,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推进传统农业升级。着力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变,大力推进水产、粮油、蔬菜、林果等优势产业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大力发展以武昌鱼、梁子湖等为品牌的特色有机食品。二是推进工业提档升级。加快对传统支柱产业实施节能减排和信息化、自动化、高端化改造。大力推进战略性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以肽洋红、中南疫苗为代表的生物产业,以中海油、赛维、蓝焰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以华烁、华甜、镁里镁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华以康、广州酒家为代表的食品产业,积极发展汽车及其零配件产业,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三是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突破性发展港口物流、电子商务、物联网、生态旅游、金融保险、康体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将三江港打造为长江中游粮油食品等大宗商品集散和货物周转枢纽港。加快推进当当、京东等国内外电商龙头企业落地,大力建设葛店开发区中部电商集聚区。 

 第三,坚持城乡一体建设升级,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充分发挥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优势,把鄂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升级版,争创全省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城市。一是全面推进“四位一体”新型城镇体系建设。坚持“多规合一”,实现对“四位一体”新型城镇体系各专项规划的统筹整合、无缝对接,加快形成一核七区组群式大城市发展格局。二是加快沿江滨湖新区开放开发。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建设开发主体、一套高起点的规划、一批高标准的基础设施项目、一个明确的开发建设时序等“五个一”思路,加快推进葛店临港新城等7个沿江滨湖新区开放开发、产城融合发展。葛店开发区突出发展电商和高端制造业,鄂州开发区突出发展环保和先进制造业,三江港新区突出发展现代物流和食品加工业,梁子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含红莲湖新区、梧桐湖新区和百里长港)突出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创意、健康服务业,鄂城新区、花湖开发区突出发展清洁能源、循环低碳产业。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六网”工程建设,实现“四位一体”新型城镇体系的无缝对接。加强全域公路、航道、港口、城际铁路、通用机场、慢行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协同建设,着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推进信息网络升级,加快4G网络建设,实现主城区4G网络全覆盖和重点区域WIFI全覆盖。 

 第四,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升级,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一是创建梁子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快梁子湖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领域清洁生产示范,在绿色发展“倒逼”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探索经验。二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严格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大力开展节能监察执法工作。加快“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推动全市钢铁、建材、火电等产业实施清洁生产、低碳生产。引进一批环保设备设计、生产、制造项目,将鄂州开发区打造成优势突出、集中度高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三是做好新能源示范城市创建。加快赛维鄂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重点推进蓝焰生物质热解联产示范项目在我市新农村社区的应用。加快峒山、池湖、恒大等10个低碳社区建设。 

 第五,坚持改革试点示范升级,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深入贯彻落实《鄂州市全面深化改革行动纲要》,争创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突出问题导向,切实破除制约鄂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是构建现代市场体系。清理门槛,简化工商登记注册程序。推进实施居民生活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大做强城投、昌达等投融资平台,积极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大力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二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一级政府三级管理”改革,逐步理顺市、新区、新社区职责事权财权。完善“网上审批”平台,落实行政审批预许可制度。加快搭建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网格化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网上服务平台。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最大限度地开放公共服务市场,重点扶持从事公益慈善、法律援助等社会组织。三是稳步推进农民市民化。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7个沿江滨湖新区转移。创新征地补偿机制,完善被征地农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把被征地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有偿退出机制。 

 第六,坚持社会保障强化升级,不断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社会领域建设,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一是坚持民生优先。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劳动力就业服务市场、保障性住房等建设。优先保证“三农”、教育、文化体育、就业等民生方面的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鄂州职业大学产学研合作基地、城南幼儿园和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等建设。完成市中心医院改扩建工程并投入使用。推进吴王城遗址修复、西山综合开发等项目。三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深化城乡一体网格化管理机制,完善城乡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应用,探索将更多公共服务事项受理下放至社区,实现城乡居民公用服务事项在社区一站办结,进一步探索建立便民利民的新机制。积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各位代表,做好2014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为全面完成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版权所有:鄂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联系电话:027-60830100    EMAIL:ezrd@163.com
            Copyright 2021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53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