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概览 > 常委会公报

【2012年公报第四期】洋澜湖水污染综合治理调研报告

常委会公报       2012-10-31       
       返回列表

      为综合治理洋澜湖水污染,扎实推进“五个鄂州”建设,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要求,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市人大城建环资委以及市住建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规划局、市城管局组成的洋澜湖水污染综合治理调研组。从5月9日至16日,调研组先后召开了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参加的专题座谈会,从陆路和水路查看了沿湖排污口,深入污水提升泵站和污水处理厂了解了运行情况,走访了沿湖部分市民,查阅了相关资料。通过“访、查、问、谈”,广泛听取了各方面对综合治理洋澜湖水污染的意见和建议。6月8日和6月12日,调研组部分成员又分别赴黄石、武汉考察学习磁湖、大东湖综合治理经验。从调查情况来看,近年来,洋澜湖外源污染得到一定控制,水质恶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要达到省规定的三类水体要求,下步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洋澜湖基本概况及综合治理情况 

 洋澜湖位于我市城区中心,是鄂州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的母亲湖。流域面积4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约4.25平方公里,湖岸线总长24公里。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流连于洋澜湖畔,留下了不少瑰丽的诗篇。洋澜湖,给我们这座城市注入了无限灵秀之气。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由于围湖造田、填湖建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多头管理等原因,造成洋澜湖湖面被分割、蚕食,水域污染,生态恶化,自然景观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洋澜湖,湖水变浊了,湖面变窄了,荷香也没有了。2002年以前,洋澜湖周边大小排污口有125处,入湖污水达4万立方米/日,水体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富营养化十分明显,湖水变黑发臭,为劣五类水体。 

 洋澜湖水污染问题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自2002年开始,我市启动了洋澜湖综合治理工程,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制定洋澜湖综合治理方案,多方筹措,投入巨资对洋澜湖进行综合治理。据不完全统计,仅通过城建部门就投资26753万元(2002年至2011年),实施了破堤还湖、管道清淤、环湖污水截流、防洪泵站改造、新建污水提升泵站和城区污水处理厂、五丈港改造、湖底清淤、引江换水、关闭环湖污染企业、沿湖护岸和洋澜湖生态公园建设等一系列治理工程,使洋澜湖周边环境得到了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洋澜湖水体污染恶化的进程。 

 1、关停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减少工业废水直排洋澜湖。在工业废水治理方面,我市对环洋澜湖污染严重且治理无望的10家工业企业实行关闭(如市造纸厂、市制革厂),每年减排工业废水2000多万吨。督促鄂钢完成“东水西调”截流工程,杜绝其工业废水直排洋澜湖,每年减排工业废水600多万吨。在医疗废水处理方面,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城区医疗废水治理任务,减轻了医疗废水对洋澜湖的污染。 

 2、加大环湖截污力度,减轻污水流入洋澜湖。近几年,我市不断加大环湖截污力度,对新城区(洋澜湖南岸)实行“雨污分流”,即雨水进洋澜湖,污水进污水处理厂;对老城区实行截流措施,即通过兴建截流井、格栅,对污水进行截流,保证旱流(晴天)时污水不入洋澜湖。先后实施了洋澜湖西岸污水截流、古城路(南浦虹桥—滨湖南路)污水管道改造、鄂高北岸污水管道改造、凤凰路(鄂州大学)污水管道改造等工程,共计铺设管道约8000米,新建截流井35座,安装格栅21处,封堵排污口87处。通过截流改造,主城区基本形成“新城区分流、老城区截流并逐步实现分流”的排水管网系统。 

 3、控制内源污染,逐步改善洋澜湖水质。一是实施管道清淤工程。对城区主干排污管道进行了清淤,累计清掏下水道60公里,疏捞窨井1550座,清掏淤泥9234立方米。二是实施湖底清淤工程。先后两次对洋澜湖湖底部分重点地带进行了清淤,共清除淤泥110万立方米。三是实施破堤还湖工程。2008年冬至2009年春,对洋澜湖内的所有围堤进行了全面疏挖,共疏挖围堤21.8公里,清运土石方40.5万立方米。通过破堤还湖工程,新增洋澜湖湖面2709亩。四是实施五丈港一期(鄂黄大桥以西段)改造工程。2006年,为提升洋澜湖自排及引灌能力,实施了五丈港一期疏浚清淤、河床结构改造、植物生态护坡等工程。五是实施“引江换水”工程。2009年9月中旬,我市利用长江与洋澜湖的水位高差,为洋澜湖引入“新鲜”江水350万立方米,改善了湖水水质。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洋澜湖进行综合治理。一是兴建城东泵站、城南泵站、滨湖桥中转泵站等3座污水提升泵站,日提排污水能力达到24万吨。二是兴建城区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为12万吨,(一期6万吨,二期新增3万吨,三期新增3万吨)。现已建成投入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6万吨,二期3万吨工程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三是更新改造洋澜湖电排站,城区排涝能力可达“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四是兴建洋澜湖生态公园,工程项目涉及观景平台、亲水平台、石木栈道、亭榭、景观灯、绿化带和人行道路、护岸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年来,我市在洋澜湖水污染综合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随着城区商住建筑的开发,沿湖居住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城市工商经济的飞速发展,洋澜湖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湖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仍然突出,水质恶化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水质还是劣五类水体。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市委提出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湖泊保护意识不强,缺乏长远规划。过去对湖泊的战略定位认识不够清晰,城市规划建设决策较少考虑“湖泊”的先决性因素,由于我市城市化进程较快,一些区域存在重供水轻排水,重地上轻地下的现象;部分区域先建设后规划,先污染后治理,甚至是边治理边破坏,缺乏应有的水保护意识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念。一些建筑人为阻隔生态地表水自然入湖,使生态地表水径流量大幅下降,湖水得不到有效补充,生态环境渐趋恶化。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出台洋澜湖保护的相关规范性文件,没有编制洋澜湖保护详细规划以及水污染防治规划、生态修复方案等,洋澜湖保护仍处于“无章可循”的尴尬境地,加之部门之间联动不够、协调不畅,一旦出现洋澜湖水污染问题或者市民投诉时,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做一些临时突击性的工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主城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滞后,没有实现雨污分流。一是老城区现行截污方式存在缺陷,雨天截污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老城区现行排水方式是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是在原有合流制管道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在晴天或降雨初期时,采用这种排水方式也可将雨水和污水送至污水处理厂。但遇大到暴雨天气时,随着降雨量和雨水径流量增大,管道内的水位高程超过截流井墙顶高程,部分雨污合流水及漂浮物就从截流井墙顶溢漫,经沿湖排水口直接排入洋澜湖。沿湖遇雨天就会排放雨污合流水的排水口共有21处,如政府大楼门前黄龙阁、沿湖路银河湾等处。二是新城区仍然存在“死角”,没有实现全面截污。个别早期(2007年以前)建设的项目和少数未批先建的项目未建雨水和污水两套管系,采用的是雨污合流排水系统,让雨污混合水直接接入城市污水主干管网。如遇大雨或暴雨,随着雨水径流量增大,该区域内的主干管网就无力承担排水任务。为了防止道路积水,管理人员就让雨污混合水经沿湖排水口排入洋澜湖。三是洪港和小桥港两个小流域农村及工商企业、建筑业的面源污染严重,没有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大量污水、废水直排洋澜湖。目前,城东、城南洋澜湖沿岸尚有排污口17处,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洋澜湖。 

 3、环湖周边过度开发,排污严重。过去,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将湖泊保护区内的地块大量出让给房地产开发商,业主往往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的情况下就开始高强度开发,导致在湖泊控制区乃至保护区内过度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低于城市道路的地区,经过开发建设后,产生的生活污水无法排入城市污水主干管网。如莲花山地区的莲花山庄、多佳集团宿舍、莲花山医院以及莲花山风景区部分居民楼因地势低洼,且受莲花山体阻隔,生活污水无法实施截流。由于沿湖地区过度开发建设,少数企业的生产废水尤其是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随意倾倒,远远超过了洋澜湖的纳污能力。据统计,每年洋澜湖风景管理处从湖中打捞的漂浮物可达500多吨。  4、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市城区污水处理厂于2008年12月正式投入运营,总设计处理能力达12万吨/日。该工程主要收集主城区生活、生产污水,一期日处理能力达6万吨,二期扩建工程尚未完工。目前,城区污水处理厂已超负荷运行,日处理污水在8万吨左右。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加快,或者出现连续集中降雨天气时,污水处理厂现有的处理能力就远远满足不了城区污水处理的需要。 

 5、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工作也不到位。在洋澜湖管理体制方面,存在多头管理、多头执法的问题。洋澜湖流域涉及泽林、新庙两个镇和古楼、西山、凤凰三个街办,管理部门有住建、环保、规划、水务、城管等。由于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区之间职责不清、管理无序、协作不够。目前,洋澜湖多头管理、多头执法的体制矛盾日趋突出,导致对湖泊资源的过度开发,加剧了湖泊资源和环境遭受破坏的局面。在洋澜湖具体管理工作方面,存在不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如个别单位在洋澜湖超负荷养殖、部分排污口格栅堵塞清掏不及时、环湖周边部分地段脏乱差等问题。 

 三、几点建议 

 洋澜湖水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责任十分重大,任务十分艰巨。只有统一思想、科学规划,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标本兼治,先治本后治标,加大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洋澜湖水质得到根本性的改观,恢复其生态平衡。针对调研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统一思想,科学规划。洋澜湖水污染综合治理需要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不能“你敲你的锣,我吹我的号,各搞各一套”。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明确定位,科学论证,组织国家级或省级专家精心编制洋澜湖短期和长期保护总体规划,杜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按照《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明确界定洋澜湖区域范围,切实做好洋澜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随意更改,要吸取以往的教训,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要制订重大污染应急预案,及时处理重大污染事件,降低污染带来的损失。 

 2、全面截污,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控制和杜绝外源污染是实现洋澜湖有效治理的前提。借鉴黄石市磁湖水污染治理经验,我市要在两三年内或者说在“十二五”前彻底封堵环洋澜湖17处污水直排口和21处截流式合流制雨污排水口,兴建初雨截流工程,杜绝污水入湖,实现全面截污。一是新城区全面实行“雨污分流”。在莲花山庄等地势低洼或山体阻隔的区域新建污水提升泵站,解决污水入湖问题。二是老城区分期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对个别区域确实难以实施“雨污分流”的,可将截流干管铺设至洋澜湖电排站进水港处,遇大暴水时,雨污合流水经该处由洋澜湖电排站排出。三是对城东、城南两座泵站进行升级改造,解决泵站抽排运行不正常的问题。四是扩建城区污水处理厂。要迅速启动污水处理厂第三期扩建工程,近期至少要达到日处理污水能力12万吨。五是杜绝洋澜湖湖岸种菜、搭棚等行为。 

 3、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一是对湖底淤泥实行“生态疏浚”。洋澜湖的“中湖”和“西湖”可采用排干湖水,实施挖掘疏浚,“东湖”可采用挖泥船疏浚。通过疏浚淤泥,不仅能增加湖容量,还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二是引入生物工程技术,净化洋澜湖水质。通过重建洋澜湖部分地域的城市湿地,向湖中投放适量的食藻鱼,设置浮叶、沉水植物等生态带,达到吸收和削减湖水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质、保持动植物多样性的目的。三是实施水网连通工程。有关部门要迅速向省部申报梁子湖入江第二通道建设项目,尽早打通新港至洋澜湖引水渠,让长江、洋澜湖、长港、梁子湖、三山湖相互连通,使湖水“动”起来,改善水体自净能力,促进水生态的自我修复。在该工程未建设之前,根据需要适时引江灌湖,以改善湖水水质。 

 4、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责任主体。洋澜湖水域面积大,沿湖岸线长,现行多个部门、多家单位管理的体制已不能解决水污染的问题。必须彻底改变现有状况,对洋澜湖实行统一管理体制。市政府要成立洋澜湖管理委员会或者领导小组,其领导成员由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全体成员担任,定期研究保护洋澜湖的措施。明确市住建委或市水务局负责洋澜湖的具体管理工作,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机制,要制定洋澜湖保护相应管理办法,组建一支过硬的执法队伍。对重大的环境违法案件,要实行挂牌督办,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5、营造爱湖护湖的社会氛围。一是增强全社会环保意识。制定实施洋澜湖水污染防治专项宣传计划,组织新闻媒体宣传推广先进经验,揭露曝光反面典型,增强全社会的环境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人人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二是形成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实行环保有奖举报,鼓励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建设项目和重大政策,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开展各类环保创建活动。在环洋澜湖区域开展生态示范村、环境友好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各个层面的环保创建活动,动员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家庭等各方面力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为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献计献策、贡献力量,促进洋澜湖水污染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2012年6月18日





版权所有:鄂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联系电话:027-60830100    EMAIL:ezrd@163.com
            Copyright 2021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53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