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0日在鄂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文化体育局局长 周岫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就近四年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体育产业,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过去的四年,是我市建市以来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工作科学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是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最多的时期;是文化惠民政策出台最多、惠及民众最广的时期;是大型文化体育活动举办最丰富多彩的时期;是文化体育新闻出版部门获得荣誉最多、争先进位最显著的时期;也是文体系统最团结奋进、开拓创新、风清气正的时期。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城乡电影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维修改造工程、城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配套工程,均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覆盖。“周周乐”广场文化活动入选湖北省15大宣传文化活动品牌,并被评为中国第十五届群星奖公共文化活动项目奖。鄂州雕花剪纸和牌子锣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鄂州雕花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城乡电影工程受到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广电总局联合表彰。市博物馆成为我省第一家正式免费开放的地市级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均由二级馆晋升为国家一级馆。全市文化阵地建设新增30多万平方米。文化产业实现稳步发展。
——资金投入力度迅速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近年来我市用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一年一个台阶。四年来我市争取国家、省级资金过亿元;市、区各级财政投入公共文化资金过5亿元;社会、个人捐助1500万元;红莲湖、梁子湖体育运动休闲健身、训练比赛等文体项目招商引资过10亿元。总投资1.5亿元全省最大的市级博物馆新馆(三国吴都博物馆)主体建设已经完成,布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扎实推进,年底将建成并对外开放。我们采取创新方法运用市场投资300多万元新建了市少儿图书馆。投资3000万元的奥林匹克培训中心已经动工。预计总投资26亿元占地1600亩的市文化体育公园已完成概念性设计和前期征地工作。市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入国家、省“十二五”重点扶持建设项目库。大梁子湖、红莲湖、梧桐湖体育运动休闲基地建设如火如荼。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了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维修改造工程、355个“农家书屋”建设工程、36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投入400多万兴建全民健身路径120条。投入500多万在全市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城乡文化一体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市有场(文化广场)、区有馆(文化馆)、镇有站(文化站)、村有屋(农家书屋)、组有户(文化中心户)的五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
——文化惠民工程蓬勃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广度迅速拓展。四年来,我市以迎奥运、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庆祝建国60周年、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传统节日等主题为契机,广泛开展有声势、有影响、有特色的群众文体活动400多场次。基层单位开展600项单项活动,参与的群众超过80万人次,城乡群众文体活动已蔚然成风。举办建市以来规模最大、阵容最强、节目最多的文艺展演周和展演月活动。举办建市以来最大影响的“城市美容师之夜”、“民生之夜”等专场慰问演出。在鄂州日报、鄂州电视台分别开辟《文化体育广场》、《鄂州文化长廊》栏目。特邀全国著名艺术院团获奖作品如京剧《建安轶事》、花鼓戏《作田汉子也风流》等,来鄂州免费为百姓进行精品演出20多场。创办公共文化品牌“吴都讲坛”,为广大市民传道、释疑、解惑,已成为我市党建工作三大品牌之一。每年在公共广场开展“周周乐 ”和“天天跳”文艺演出活动。在基层广泛开展京剧“月月演”和“送戏下乡”活动。在全市开展农家书屋农民读书演讲活动。全市社区和广场全民健身路径等体育器材的覆盖率迅速提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不断向自然湾和社区延伸。在全省创新实施职工体育健身工程。每年成功举办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面向社会义务推广大众排舞和健身气功。市群艺馆、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各文化馆(站)全部实施免费开放。
——文艺精品创作喜结硕果,公共文化服务档次强力提升。2009年我们成功创作排演我市第一台反映地方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山水文化的舞蹈诗《吴都风华》,连演12场,好评如潮。今年10月,该剧全新改版,在湖北省第一届艺术节上精彩亮相,获得评委、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湖北省政府网、荆楚网、《湖北日报》、《楚天金报》、《武汉晚报》、《长江日报》等数十家网站和报刊争相报道,纷纷反映整台演出气势磅礴、美轮美奂、高潮迭起,将鄂州的历史文化精华、百湖之市独特的水乡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油菜花香》、《在蓝天上放一群羊》、《上塘》、《桥殇》等一批文学艺术作品荣获国家、省级大奖。推出鄂州革命历史纪录片《红色之路》。“周周乐”广场文化活动、歌曲《采莲船歌》分别获湖北省第七届“屈原文艺奖”文艺活动品牌奖和优秀奖。民间歌曲《摘黄瓜》、创作歌曲《山那边》入围“湖北名歌大家唱”百首歌曲并均排其组别第一名。创作歌曲《永恒的旗帜》荣获“2011全国新红歌唱作大赛”一等奖。还有一批美术书画作品荣获国家、省级大奖。湖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我市获得的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在全省均排名第七位,团体总分、人才输送均取得我市历史最好成绩。
——文化体制改革真转实改,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大胆创新。一是创新乡镇街综合文化站管理模式。推行了竞聘上岗、择优录用、合同管理、以钱养事的新型管理模式。二是创新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和机制。在全省率先推出网吧分级管理机制和“文明网吧”评比制度,其经验在全省交流和推广。三是创新投入方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社会投入。梁子湖区金坜村建筑商邱福成一次性捐款200万元,建起了邱庄文化宫和文体广场,创下了全市文化体育捐资和村级文化阵地建设规模的两个之最。鄂城区楼下村两个村民小组集资300 万元兴建了湖北省第一家由农民集资建设的综合体育馆。四是创新公益性事业实现形式。在实施城乡电影工程过程中,我市探索出“政府主导、城乡联动、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新模式,通过以钱养事的方式,委托新组建的365经典文化传播公司经营。五是创新文体人才培养模式。公开招聘引进两名青年作家现已成为文艺创作骨干。省京剧二团与市教育部门联合办学培养京剧、歌舞人才。市业余体校开办体育艺术高中,培育体育艺术新苗。六是创新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方式。整合湖北省京剧二团、市演出公司、市影视艺术中心、鄂州大剧院四家单位,组建了鄂州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面向全国招聘公司总经理。目前,改革成果迅速凸显。
——依法行政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有效为公共文化服务和产业市场保驾护航。一是行政执法规范有力。我们的文化执法案卷均获得全国、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优秀案卷评比一等奖。在全省首届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技能竞赛中,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荣获第一名。每年均开展网吧专项整治及“扫黄打非”集中行动,有力维护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开展文化市场专项保障行动,有力打击文化市场违法经营活动。二是今年城区游艺娱乐场所整治工作成效明显。全市48家城区无证照游艺娱乐场所全部关门停业,查处涉赌游戏机场所73家次,收缴销毁赌博游戏机560余台。这次专项整治是近年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阶段性效果最好的一次,受到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得到社会各界好评。人民网、新浪网、《湖北日报》等中央、省市媒体相继报道。三是严格落实普法教育各项工作。大力普及和贯彻实施《文化市场管理条例》、《行政强制法》等专项法律法规。面向全市积极开展“五五普法”、“六五普法”和文化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并严格执法。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完成市、区两级政府机关正版软件使用的调查摸底工作。对市直110个正县级机关正版软件使用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11月份我们将正版软件安装到位。五是认真办理人大提案议案,四年来我们办理人大提案议案100余件,满意率100%。
——突出项目支撑引擎,文化产业建设稳步发展。一是大手笔谋划文化产业发展蓝图。积极编制《鄂州市文化体育重点项目建设六年行动计划》(2009—2014年)和《鄂州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二是努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目前,全市各类文体市场经营单位发展到1000余家,全市共有5报、8刊和4家出版物印刷企业,包装装潢和其它印刷企业发展到40余家。体育彩票近四年来发行彩票2.2亿元,市场份额占有率在全省名列前茅。市新华书店实现连锁经营。《鄂州日报》成功改版扩版。青铜复制业正在向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迈进。演艺培训业正在做大做强。梧桐湖体育运动休闲公园、长港峒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相继动工。大梁子湖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区正在向华中旅游目的地目标迈进。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1.9亿元,占全市GDP的3.01%。三是积极推进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葛山文化体育产业园项目建设完成了立项手续和概念性设计方案公开招标和评审工作。国家部委和省、市领导和文化体育专家多次到规划区域现场踏勘情况,为建设项目把脉。奥林匹克体育产业培训中心的建设已经动工,桩基工程正在抓紧进度施工,预计明年竣工。借此机会,恳请市人大帮助呼吁在鄂州大剧院两侧和后面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鄂州市演艺中心,使其成为沿湖文化景观,为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重要载体。
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足:一是文化鄂州战略没有形成共识。城市文化建设综合研究不够,认识不高,未能形成文化对“灵秀鄂州”建设的引领作用。标志性文化建筑不多,文化、体育公共设施不能满足城市文化发展需要。二是基层各级政府对文体工作的重视有待加强,文化建设的配套经费没有完全落实,部分基层文体干部没有专事文体工作,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方面存在不同问题。三是全市文体工作基础性投入不足。鄂州大剧院、明堂体育场等场馆维修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省京剧二团已成危房;大型文体活动、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扫黄打非”等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政府购买服务和以钱养事的投入总量偏小、比例偏低。四是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市还没有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明确战略,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规模不大,结构不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市民文化消费层次较低等等。
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建立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一是加快大型文体设施建设。全面建成新博物馆(三国吴都博物馆)。兴建(改扩建)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市新华书店;规划建设省京剧二团、市体育艺术职业学校等一大批标志性文体设施,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二是完善基层文体设施网络。兴建区级综合文化馆(图书馆)、文体广场和街道综合文化站,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全覆盖。将市有园(文体公园)、区有场(文体广场)、镇(街)有站(文化站)、村(社区)有室(文体活动(图书)室)、组有户(文化中心户)的公共文体设施体系向纵深拓展。
——建立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实施精品金牌工程。继续创作一批深受群众欢迎、影响力大的文艺精品力作,争夺国家和省级大奖。推出一批在全省有影响、在全国有地位的知名报刊和栏目。二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各种免费参与、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文体活动,满足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争取省支持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文化强区” 、“文化名镇”、“文化名村”、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等。
——打造鄂州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左右。一是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打造以雕花剪纸为代表的民间工艺文化产业、以青铜复原复制为代表的文物复制产业、以“一都一江两山两湖两港”为代表的旅游文化产业等“十大文化产业板块”。二是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积极争取省支持我市创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聚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组建鄂州市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和发展集团。加快葛山文化体育产业园、梧桐湖体育运动休闲公园、大梁子湖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区等重大文体产业项目建设步伐。重点打造一批结合我市实际、具有明显鄂州特色的文体产业项目。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们决心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关心、支持和监督下,认真履职,再接再厉,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实现全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 “五个鄂州”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