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工作要点和监督计划,我们于3月18日对我市贯彻实施《渔业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此前,市水产局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文件开展了自查活动。我们在执法检查中听取了市水产局的自查报告,并到生产和加工企业视察了今年的生产经营情况。现将我们检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渔业法》实施取得较大成效
《渔业法》自1986年7月1日开始实施,2004年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作进一步修改。《渔业法》实施以来,对促进水产业的发展,保障渔民的合法权益,增加渔民收入,保护渔业资源,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我们认为,《渔业法》在我市实施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12年水产品总量实现39.66万吨,产值53.7亿元,渔民人均收入13000元,同比分别比上年增长9.9%、21.2%、18%。全年“吨鱼万元”工程推广面积18万亩,新增渔业产值6亿元。全市发展家庭渔场156个,面积15.8万亩,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鄂州武昌鱼”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填补了我省水产业中国弛名商标的空白,并获得了原产地证明商标。重点规划建设了梁子湖区域苗种场、武四湖区域苗种场、花马湖区域苗种场,形成了以国家级武昌鱼原种场为龙头的市、区、乡三级的苗种繁育体系,年繁育能力达到100亿尾。武昌鱼良种Ⅰ号选育取得重大突破,原种武昌鱼苗种人工与自然繁殖超历史,年繁量达6.7亿尾。休闲渔业拓展了都市渔业发展空间,全市休闲渔业直接产值达8.5亿元。
2、渔业科技水平提速迅猛。全市现有科技人员510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186人,初级职称 312人。技术力量的雄厚带动了科技水平的提高。区域性苗种繁育中心建设加快。海产品淡养有所突破。如加州鲈鱼繁殖、扣蟹内地生产技术、南美白对虾淡化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推广名特水产品种取得成效。推广美国加州鲈鱼、池塘网箱养鳝、鳜鱼、中华鳖、胭脂鱼、青鱼、南美白对虾等特色品种的专养或主养模式,亩平养殖效益提高20%。在推广标准养殖和机械化养殖方面取得成效。加强水产品安全的科技监督也取得成效,未发生质量安全事故。
3、家庭渔场迅猛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家庭渔场367个,其中300亩以上的有31个。水产部门制定了《发展农村新社区家庭渔场规范(试行)》,对家庭渔场的经营条件、特点、经济效益、辐射作用等作了明确规范。家庭渔场在经营品种上突出特点,如黄颡鱼、甲鱼、感鱼、白鱼、胭脂鱼、小龙虾、螃蟹等;在经营模式上采用专养、主养、交替养、大水面搭养等,使经营效益蔚为可观。
4、渔业资源保护扎实开展。渔业资源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水产部门在全市开展了长江增殖放流活动,2012年先后向长江投放各种规模的草、鲢、鳙、黄颡鱼、鳜等原种等名优鱼类2000万尾,投入资金42万元。向花马湖补充鳜、鲴等名特鱼类630万尾,投入资金20万元。在放流活动的组织上,水产部门邀请市领导、沿江市民和宗教信众参与其中,扩大影响面,效果非常好。
5、禁渔区和禁渔期管理得当。长江每年的4月1日至6月30日是长江禁渔期。长江鄂州段全长87公里,有长江捕捞作业船只180余艘、渔民300余人。近年来,有关部门克服渔民分布线长、人员分散、任务重等困难,精心组织,积极行动,周密安排,做到了组织、宣传、措施、责任、服务五到位,实现了“江中无渔船、岸边无网具、市场无江鱼”的管理目标。2012年市渔政监督船检港监处荣获全国十年长江禁渔先进单位。注重解决渔民后顾之忧。渔民禁渔期生活补贴从2011年的每船每月500元提高到600元。开办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5期,对23名生活困难渔民减免船检费、捕捞费,基本保证了渔民禁渔期的生活。
6、渔政监督保障了渔业发展环境。加强长江禁渔期、水上安全管理和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和整治,保护长江渔业资源。扩大增殖放流范围,加大对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打击电、毒、炸鱼等非法捕捞行为,逐步恢复天然水域的渔业资源。加强渔船“三证一照”检查,严查渔业船舶非法载客、载货行为,确保渔业船舶水上交通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加强“从源头到餐桌”的产品质量监控,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鄂州市被农业部命名为武昌鱼标准化养殖示范市。
二、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市水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水产品加工量大,但缺乏全局性、带动性、示范性的加工企业龙头。二是营销网络初步建立,但营销企业规模小,营销体系尚不健全。三是水产核心园区建设力度大,但全市水产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尚待加强。
在执法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渔业执法体系不完善,执法队伍有待进一步健全。二是渔业执法经费不足,执法装备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量弱。四是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淡薄。
三、几点建议
检查组对我市水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全市水产业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创建全省水产第一强市的总目标,以家庭渔场建设为节点,重点加强梁子湖水产加工园区、农村新社区产业配套和十大渔区建设,立足提高渔业经济效益,狠抓研发能力提升,名特优良种的繁育和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全面推进现代渔业的发展。在执法方面,要广泛宣传《渔业法》,提高从业者法律意识和水平,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执法队伍的作风建设,保护渔业资源和生产环境,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1、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梁子湖水产加工园区规划建设。加快梁子湖水产加工园区规划。充分利用“鄂州武昌鱼”中国驰名商标这块金字招牌和梁子湖渔港“一港两岸”加工企业集中、水产品市场繁荣的有利条件,科学规划梁子湖水产加工园区,谋划“中三角渔谷”。扶持壮大水产加工龙头。以鄂州正大公司和微商投资的水产加工营销企业为龙头,建设二家大型水产深加工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引导扶持鄂州市武昌鱼食品工贸有限公司、湖北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鄂州市梁子岛水特产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李氏水产品加工、富农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产品科技含量,通过改扩建,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带动周边农户,提振水产品加工。
2、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水产专家站点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依托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院校的技术优势,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用现代工业化理念提升鄂州水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水平。聘请周惠明、夏文长、熊善柏等国内外著名水产特色养殖和加工专家在鄂州设立工作站,推进鄂州渔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3、加快休闲渔业统筹发展。结合我市城乡总体规划和水产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高标准、高起点地做好全市休闲渔业发展布局和规划,在布局上兼顾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和资源特色,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试点示范,丰富休闲渔业内涵。整合力量,在梁子湖、红莲湖、三山湖、花马湖四大水系建设高标准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与休闲渔业配套的相关产业。开发具有渔业文化特色的产品,使其发展状大。保护水产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防止对资源过渡开发利用,严格执行渔业有关法律法规,控制围拦、网箱、捕捞和进入水体的休闲设施数量。要坚决取缔不符环境要求的娱乐设施,减少污染水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加强水产品安全监管,确保水产品质量。围绕国家级水产健康示范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循环渔业、绿色渔业、无会害渔业和生态渔业,力争创建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6个、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家。加大“双认证”力度,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湖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2013年,全市“双认证”计划达到70个,水产无公害面积达到90%以上。完善配套病害防治、水产品质量检测设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监管能力。继续实施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全程监控,逐步实施水产品可追溯制度,严格控制违法添加非食品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