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会场。
8月30日下午,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开展持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专题询问,与会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围绕社区治理的热点、焦点问题现场发问,“一府一委两院”及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作答。
专题询问始于“问”不止于“答”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周秀华作总结讲话
要不断强化思想认识。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市有关社区建设的文件精神,深刻认识社区对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深刻认识社区治理对推进武鄂同城、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和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重要作用。要充分认识专题询问的内涵和实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和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询问,回应社会关切。要充分认识加强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切实把社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牢固树立社区治理人人有责的意识,促使社区治理成员单位和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社区建设氛围。
要抓紧补齐工作短板。社区治理的基础是共建,关键是共治,最终目标是共享。各地各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抓紧补齐社区治理工作中的短板,以工作推进的实效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要加强督促指导,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增强社会多元参与的广泛性、有效性、专业性,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围绕群众真实需求开展工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着力解决社区治理的问题和民生服务的“关键小事”。要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者岗位吸引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社区工作队伍。
要切实抓好整改落实。专题询问始于“问”,但并不止于“答”。市人大常委会不但要关注专题询问会议上的答复,更要看重专题询问会议后有关问题的整改落实,防止专题询问止步于“一问一答”,流于形式。因此,专题询问后要着力抓好督办改进,切实解决问题。市“一府两院”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将之前反馈的问题和本次会议委员们所提的意见建议一并研究整改,一诺千金,同时将办理情况按规定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要对所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认识人大专题询问的严肃性,认真分析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整改落实,将整改落实情况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行动,为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增添动力,以社区治理工作的成效来检验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用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市人大常委会要加大督办力度,市“一府两院”及相关职能部门定期报告办理情况,确保询问事项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人大监督的实效性。
主动认领 全力以赴抓好整改
近年来,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积极聚焦民生关注,回应社会关切,在完善社区治理制度体系、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加强社区治理队伍建设、落实社区减负增效、提升社区服务供给、创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市社区治理体系持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社区治理是一项全域性、系统性、持久性、复杂性、艰巨性的浩大工程,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压实责任,在精细服务和群众参与上“双向发力”,持续推进我市社区治理向更好更优目标挺进。
正视问题,诚恳接受批评建议。对此次专题询问提出的重点问题和意见建议,我们全盘接收、主动认领、认真研究,全力以赴抓好整改,锲而不舍跟进督办,善作善成让人民群众满意。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方式,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对重视不够、落实不力、整改不快,将严肃追责、问责,确保专题询问成果最大化。
把握关键,抢抓社区治理创新发展机遇。要以专题询问为契机,对社区治理进行全面体检,坚持问题导向,抓紧堵漏洞、建机制,完善更加精细、更加高效的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全方位、广覆盖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一是要大力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不断提高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要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探索符合我市社区实际的智慧社区建设,以技术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服务。三是要积极探索具有鄂州特色和新时代特征的社区治理新路径、新模式,积极打造以“共享+众筹”为主题的国家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
凝聚合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社区治理工作政策关联度高、内容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全市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切实抓好统筹协调,强力推动落实。要注重发挥群众主人翁意识,拓宽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组织代表、选民、辖区单位多方议事,聚焦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和重要事项,定期开展民主协商。要完善面向群众的评价机制,探索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真正让群众成为“裁判员”,凝聚起积极推动我市社区治理更好更快发展的正能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社区治理共同体!
询问人: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王晓芬
应询人:市民政局局长汪细少
问: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我市“五社联动”整体水平不高,工作还处于临时性粗放型阶段,缺乏一些高质量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共享工作平台,社区社会组织数量少,专业社工特别是本土专业社工人数较少,难以很好地承接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请问汪局长,市民政局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解决我市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务实推进“五社联动”工作?
答:我市社会工作水平和社会组织的培育,与我省其他地市相比,确实有差距。但这几年,我们把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社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抓好社区工作的一个着力点来推进。
下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来着手:一是加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建设和培育。市级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9月份可以完工,建设水平较高,应该是全省一流。以后,全市所有的社会组织的培育孵化,可以在这里进行。二是加大乡镇、街道的社工站和社区工作室的建设。今年,所有街道的社工站已全部建成,乡镇、村和社区的工作室也已建立36个,我们会按照今年共建家园文件的要求,在全市33个社区里,把社会工作室全部建立起来。下一步,主要抓基层社区工作室的建设。三是加大专门的社会组织的培育。社会组织培育有两大块:一是本土的专业社会组织的培育,主要通过培育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另一个是链接武汉、黄冈等周边地区专业的社工机构来我市,创新我们的品牌。今年,我们本土注册登记的有26个专业社会组织,下一步,让他们进一步链接社会资源,开展服务。四是开展公益创投大赛。激发我市所有公益组织、社会个人以及一些自治组织,发展成为公益社会服务组织,来弥补我市公益组织不足的短板。下一步,我们也会利用慈善总会以及省慈善总会的资源,以及共建家园的优势,开展“五社联动”工作,争取尽早补齐短板。
追问:实施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准入制度,受到社区的普遍欢迎。但在实际运行中,仍有一些部门和单位没有按照“四项清单”准入制度执行,社区工作依然是“职责多”“证明多”“考核多”“报表多”。请问市民政局如何解决这项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答:我把今年前一段时间工作开展的情况简单汇报一下:一是我们今年重新修订了“四项清单”,根据国务院以及省政府机关、省直部门的有关文件,将证明事项减少21项。二是下达了社区事项的准入工作制度。三是对承接政府事项相关的19个部门的有关工作职能,业务上对“两委”成员全部进行了培训,为下一步智慧社区的建设和社区的减负奠定良好基础。四是进行督办通报,第一批通报的地方市直部门有8家,包括近期社会反映比较强烈的摩托车上牌照的问题,我们也加到了通报文件中,这个会以党建领导小组的名义下发文件。
今天王委员提出的问题,其实也是我近期十分关注的。8月份以来,社区工作人员不停地加班、填写各种表格,非常辛苦。针对近期摩托车上牌问题,我们到实地进行了调研,发现社区工作更加繁重。如何为社区减负?只能说今年在破题。也有一些好的迹象,如市消防救援支队等单位,按规定和文件主动申请参与社区治理。
下一阶段,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是严格落实社区准入的减负。一方面,争取领导重视,特别是涉及政策体制机制保障的问题。市委一号文件有明确要求,但是很多市直部门的相关工作,是通过街道、鄂城区分派下去的,这个说实在话,必须是要通过更高层次才能推动解决。另一方面,加大检查督办力度。特别是市直相关部门,我们第一批通报了8家,后续我们会加大通报检查频次,狠抓重点典型,促进社区真正减负。二是大力实施科技减负。从去年开始,我们一直在做智慧社区建设,原计划8月份在江城社区进行试运行,由于客观原因推迟,我想应该不会超过10月份。当前困扰社区工作者的台账问题,包括特殊人群的标签管理问题,在智慧社区里面,都会得到解决。三是加快有效实施提能减负。民政部门会同组织部门加大专业化培训力度及社会组织的应用,通过专业人士做专业事,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和家长职业的培训,让社区赋能增能,真正实现减负。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亦平
应询人:市公安局副局长 熊向阳
问:调研中发现,目前一些社区人户分离现象比较多,特别是老城区更为严重,一些居民户口登记在社区,但长期不在社区居住,形成空挂户,造成社区管理极不方便。请问熊局长,市公安局将采取哪些措施,解决社区人户分离问题,为居民办事提供方便,同时减少社区工作负担?
答: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前期的“四大攻坚战”,我们可以说是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提升了鄂州百姓对治安的满意度。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基础工作方面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刘委员提到的人户分离、空挂户导致的人口管理方面的问题,确实是基层公安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过去几年里,按照平安建设的整体要求,我们是“打的一手要狠,防的一手也防得很牢”。近几年,我们在基层基础工作这块存在着短板。特别是在今年的中央政法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要有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的导向。针对刚才刘委员提到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要加强“一居一警”“一村一辅”基础工作。这个提法在公安部,包括在中央政法委、省公安厅、市委、市政府很多文件里面都有,这项工作我们今年要狠抓。目前,在全市54个社区303个村,我们按照“一居一警”“一村一辅”迅速落实了人员。现在就是按照实有人口、社情民意、矛盾纠纷、服务群众全掌握,要求社区民警、辅警全部按照“有阵地、有人员、有台账、有时效”等要求,推进工作落地落实,解决人户分离不利于重点人口管理的现状。我们立足于基层,目前以“十大工程”基层基础工程为重点抓手,以三项重点项目来推进公安工作的补短板项目。这个里面就涉及“一居一警”“一村一辅”、派出所质量提升工程,还有街面警务站、智慧服务站的建设,还有每个社区公安派出所警务室的建设,通过以上措施实现人户分离、空挂户等问题的梳理摸排到位。
追问:有的社区反映,驻社区民警参与社区治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如出现电动车被盗或其他失窃情况、高空抛物等事件往往不能及时立案,有的让当事人找社区协调处理。请问市公安局如何把“一居一警”工作做实,协同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答:目前,全市共有368个警务室,鄂城区124个、华容区81个、梁子湖区86个、葛店开发区34个、临空经济区43个。按公安部的要求,所有警力80%的时间要下沉社区,40%的警力下沉到社区、村。
今年,我们着力以“一居一警”“一村一辅”工作为抓手,推动警力真正下沉社区、村。目前,全市共有1023名民警,辅警按照1:1.4的比例配置。全市辅警数量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来实现的,那么有可能就是市局机关的一些辅警,是由市财政购买服务;各区由区财政购买服务,还有一些就是由乡镇购买服务。每个区的情况不同,我们市局正在起草一个辅警管理办法。我们现在要求,所有社区的警力,一定要按照公安部的要求,实现40%的警力下沉社区,还要抽出一部分的警力到街面,解决一些重点矛盾问题,如刚才提到的重点人口的管理,里面涉及到的重点信访人、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患者等,都是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吕爱兰
应询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王惠锋
问:我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中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业务知识能力不够、组织发动群众能力和矛盾纠纷调处能力不强,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对社区工作者的考核管理体系不健全、奖励力度不大等问题。请问王局长,市人社局将采取哪些务实有效措施,提升我市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水平?
答:前期,人社部门在整个社区工作者的招聘培训,以及薪酬机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一是把选任制和聘任制做到有效衔接,从优秀的社区“两委”里面招录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二是分级分类培训社区工作人员,提升其专业素养、业务能力。三是按照“四岗十八级”落实社区工作者薪酬制度及相关职业补贴制度。取得专业技能的,比如像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以及高级工作师,每个月分别补助100元、200元、300元;学历是本科、研究生以及博士以上,每月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300元、500元。
目前,为提高社区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我们一直在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职业资格考试。2020年,我市举行了首次职业资格考试,参加考试的有600多人,拿到证的只有100多人,通过率比较低。今年拟在10月举行社工认证考试,从而提高社工的职业水平考试普及率。在举行招考的同时,我们也同步举行社会工作者职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者参加职业能力水平的通过率。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农村委员会委员 宋琪
应询人: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陈炜斌
问:在调研中,社区居民反映门店油烟污染、焚烧废物垃圾、噪声扰民等环境污染问题时有发生,居民把这些问题投诉到政府相关平台后,问题又大部分返交社区处理。由于社区没有执法权,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老百姓意见很大。请问陈局长,市生态环境局将采取哪些措施,把社区居民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快速处理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高质量需求?
答:随着城市建设、社会发展,油烟噪声污染、焚烧垃圾污染比较普遍,影响市民的学习和生活,在此,深表歉意。目前,我们处理这些事情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处理不及时、不到位,造成问题投诉返交社区处理,给社区工作者造成困扰,再次表示歉意。
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畅通投诉渠道。市民热线把相关的信息反馈到市里,分到局里以后,我们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加大单位受理责任,并实行首任负责制。二是涉及油烟造成垃圾方面的污染问题,我们要到现场进行调查处理;涉及餐饮行业单位的问题,我们将积极处置。三是做好环境监测。对油烟噪声污染问题,我们要做好监测,及时向群众发布监测结果,缓解人民群众的焦虑。四是加强联动。油烟噪声、垃圾焚烧等环境污染问题涉及的相关部门,特别是城市管理、公安等部门,我们要加强联动,把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统一起来,统筹使用,形成合力,努力解决人民的诉求。五是加强与群众的互动。把我们的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知道我们正在努力,同时继续加强与社区相关工作人员的联系,把问题梳理好,推动相关工作落实解决。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李彩霞
应询人: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刘江峰
问: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我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高,部分社区文化设施、体育设施不足,不能满足居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请问刘局长,我市社区文体设施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作为文化体育工作主管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强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对文化体育的需求?
答:知短板补短板,才能更好地完善社区治理体系。鄂州创建了一个全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品牌,群众足球2020至2021赛季夺得全省冠军,刚刚结束的全运会群众体育项目又夺两金一银。“破窑好瓦”现象的背后,是文体基础设施的功能性不足,这一块在省里属最后一个方阵,是一种“痛”。概括起来就是“一有一低”“一领先一缺失”。“一有一低”即社区都有文化场地,但达标率低。57个社区,实现达标建设的有39个,不达标的有18个,达标率只有68%。“一领先一缺失”即场地面积全省领先,人均3.74平方米,在全省排第三。15分钟健身圈我们全市有373个,402.631万平方米。缺失的是,我们只有市级有体育场,没有体育馆;区级既没有体育场,也没有大中型体育馆。
当前,群众对文体活动是非常渴求的,这与社区文体设施不足之间存在矛盾。我市社区文体设施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社区文体广场达标率不高。我们城区33个社区达标的有26个,7个不达标;农村24个社区达标的有13个,11个不达标。二是文体设施投入不足。我们现在有限的投入,基本是依赖体彩公益金省级部分或者相应的文化资金的中央、省级补助部分,地方配套投入较少。三是存在治理层面上的新矛盾新问题。上级对文体设施考核是以社区为口径的,而居民对文体活动的需求则是以小区为单位,往往社区已经达标,小区居民的需求却没有满足,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鄂州加强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要提速,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分类指导。新老旧小区要分别施策,老旧小区增加设施要见缝插针,新小区则必须执行国家部委关于新建住宅小区、社区室内0.1、室外0.3的标准,与住宅小区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我们已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形成了联动机制。从规划层面开始,就对图纸进行审查,确保新建小区达到文化体育设施硬件标准要求。二是加大财政投入。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对文化和体育事业的投入,力求实现大中型场馆达到国家最低标准、社会场地达到群众需求标准的“双达标”,推进我市文体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建成一批文体设施,服务好社区群众。目前群众艺术馆已经建成,即将在9月15日前后正式对外开放。鄂州大剧院的危改工作正有序推进。为了迎接市运会,投入资金1000万元,对明堂体育场进行改造。四是以活动倒逼设施建设。我们尝试采取文化点单式的做法,实现社区场地倒逼达标。如在群艺馆开馆之前,已经在线上开启社区点单式服务,开展了广场舞、声乐、器乐、雕花剪纸等培训,组织了兴趣班,以活动促进各个社区场地的达标建设。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邵卫星
应询人: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主任 黄开胜
问:我们在调研中发现,“40工程”遗留有大量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如有的没有按照原规划设计施工图施工,有的原规划设计有明显缺陷,有的排污沟没有做,有的下水道没有疏通,有的绿地改造没有落实,有的工程还没有收尾等等。请问黄主任,市城管委作为市政府的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将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好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同时,在今后城市管理涉及老百姓的民生项目,如何建立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工作机制,把好事办好,让老百姓满意?
答:感谢邵委员提出的问题,确实也指出了城管工作中的不足。问题摆在这里,“40工程”当时是花三年的时间,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整个老旧社区违法建筑的拆除,二是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是强化老旧小区建设后的管理三个阶段。当时我们拆迁的违法建设是1万处,共60万平方米,违法建设的量是几十年的总和。我们当时建设的原则是:先民生后提升,先地下后地上。当时没有经验可借鉴,只能在工作中边摸索边推进,很多也没有规范,造成一些老百姓提出的相关规划没有到位。
我们打算分两步:第一步,以今年疫情为契机,组织专班到社区和群众见面,把问题进一步梳理,不回避问题。梳理的问题,我们采取两个办法,一是在原来“40工程”规划范围内的,不打折扣,逐一落实到位,并请社区和群众代表进行监督。二是在原来规划建设范围之外的,认真梳理,并以书面形式向建设指挥部反映,并进行会商,有理有效推进问题落实。第二步,今后此类事情怎么办?我们是这样思考的,一是建立民事民提、民事民意、民事民决、民事民办的工作机制,我们每年有城建计划,就是到社区、到群众中去,广泛收集问题,进行汇总,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每年逐步解决几件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我们会结合鄂州的实际情况,在城建计划里形成机制,不能关起门来做计划,要走到群众身边做计划,和群众的事情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二是要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最近,我也在学习上海市制定城市更新的管理办法。一座城市,要不断更新,该怎么办?规定时间、范围,从法律途径解决群众诉求。一些事情纳入政府层面,系统解决,一些则运用法治、自治和德治的办法,大家共同治理。2018年,我有幸参加住建厅到德国的学习,他们对群众的公共设施管理非常严格,就是走法律途径,如你自己的房子,要求每三年维修一次,到了维修那一天没有维修,罚单立即就来了;收到罚单还没有维修,马上处罚就来了。也就是说,治理这件事情,要系统进行,不能局部开展。今天代表提出的问题,我们将认真消化,广泛听取意见,在工作中抓好落地落实。
追问:建立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对推动鄂州智慧城管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但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现场处理少、上传图片多、社区填写报表多等问题,请问如何进一步科学完善城管平台工作机制,让其发挥更好更有效的作用?
答:城市管理问题是一个大家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的问题。邵代表提出的这个问题,在工作中确实存在,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城管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原来城管是市直管,现在交给区里管。二是城管执法体制发生了变化。原来是主城区有城管执法队伍,各个乡镇的执法队伍没有理顺配齐。2019年,市委、市政府对城管执法体制进行了理顺,基本明确了三级管理和两级执法,目前我市城管执法队伍主要集中在市一级执法,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理顺城管执法工作,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
数字城管平台要我们基层及时发现问题,上传平台,平台及时把问题分解到相关责任单位,目前有20多家市直部门和各区、乡镇、街道在平台上运行。要解决平台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厘清责任和边界。我们正在推行城市管理精细化管理方案,正在全面思考形成工作建议,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形成具体方案后,向相关部门特别是主管部门,把这个进一步理顺。比如环境卫生问题,主干道是城管的环卫部门干,背街小巷原是区和街道管理,这属于公共部分。假如由几级队伍来做,就会很乱。我们下一步精细化改革后,就要求所有的城市公共部分,一把扫帚扫到底,资金问题由我们自己分担,不搞多支队伍管理。非公共部分就延伸自治部分管理,主要成立业主委员会,由物业管理或居民自治进行承担,将公共部分和非公共部分责任划分清楚,由各自来履责。现在公共部分没有理顺,在区里面涉及到区和乡镇没有充分理顺;自治部分,有的没有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可能这个问题临时由社区来承担。市里的公共层面的部分,我们管理标准进行严格考核;居民自治的部分,我们有行业监管的责任,要督促居民履行到位。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王国胜
应询人:市行政审批局局长 金志刚
问:目前各个社区虽然都有残联、人社、民政等部门信息系统,但各部门信息系统条块分割,数据不能转换、信息不能共享,社区得不到查用整体数据的授权,重复录入数据占用了社区工作人员大量精力,社区便民服务“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未能全部实现。请问金局长,市行政审批局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大统筹协调全市政务服务数据资源的整合应用,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促进互联互通、共用共享,使数据资源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好帮手?
答:我们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拓展:第一,提高政务服务能力在线下的“一窗受理”。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通过设置综合窗口,分类别受理、办理人社、民政、医保等高频事项,实现高频事项分类别“一窗受理”。第二,在线上打通“一网通办”。一是大厅受理办理,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事项经互联网通过湖北政务网受理,经电子政务外网通过统一受理平台受理,部分事项通过部门专网受理,使事项受理办理能够顺畅高效。二是推动掌上移动办理。今年7月,我们在湖北政务网开通鄂汇办鄂州旗舰店,上线事项有70多项,年内准备推到200项以上。三是自助服务办理。目前,我市37个部门设置了40多个便民服务点,投放了254台自助设施设备。我们就基层政务能力提升方面,正在开展自助终端需求调查统计工作。结合省里提升政务能力“1+n”的工作要求,逐步加大自助服务设施投放。对分步投放社区的自助服务终端,依托志愿者、网格员,提供自助服务代办、帮办、引导服务。第三,强化服务网络支撑。2018年以来,我市加大市区乡村四级政务服务大厅(便民服务中心、站点)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部门审批专网、统一受理平台建设和系统对接工作,为“一网通办、一窗受理”奠定基础。2021年6月,我局结合全市各级人大代表选举工作要求,再次对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场所政务服务外网联通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确保政务服务外网全域畅通。
下一步,按照“城市大脑”建设路径的确定,依托原大数据中心能力平台,由相关部门来承建我市“城市大脑”的底座和中枢,建立“政务服务侧”“社会综治侧”为支撑的大数据能力平台,在此基础上建设智慧社区、智慧城管等相应的应用场景。我们行政审批局也会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统筹,按照数据归集无原则、数据使用有条件,在坚持数据共享、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做好共享使用调动,提升政务服务数据供给能力和水平。
追问:目前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办证办卡、生活缴费设置的办理点不多,请问如何加快社区非法人服务事项的服务网点扩面建设,更好地满足居民服务需求?
答:今年2月份,我局统筹了全市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发布工作。按照相关规定,乡村两级事项经过当地区政府常务会讨论决定,形成实施清单,并在湖北政务网、区政府门户网站以及各政务服务场所进行公示。比如古楼、凤凰、西山、樊口街道辖区内村(社区)事项数分别为39项、53项、58项、60项。这些事项主要涉及民政、人社、医保等民生领域的非法人事项。按照职权法定的原则,这些下放事项,有些可以由村、社区受理,但有些事项还是要由乡镇或者区直部门办理。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便民服务和扩权强县改革工作的整体要求,按计划逐步推进居民办卡办证、生活缴费、社保手续、政策咨询等非法人服务事项直接到社区办理。同时,按照省市县乡村职权清单梳理的要求,加强对事项的梳理,规范编制好办事指南,更好地服务群众办事。
询问人: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刘光辉
应询人:鄂州临空经济区管委会主任 尹彬
问: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要求把临空经济区建成武鄂同城、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面提升高端资源配置力和全球影响力,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临空经济区,必须高标准建设和管理好新城区。燕矶、杨叶两个拆迁安置小区,是为鄂州花湖机场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村民建设的幸福家园,目前小区硬件配套建设一流,村民已陆续搬进新居。请问尹主任,如何把新建的临空经济区拆迁安置点社区建成治理体系完善、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城市社区示范样板?
答:在花湖机场建设初期,市委、市政府就谋划了燕矶、杨叶两个安置小区的建设。这两个安置小区占地2096亩,总体建筑面积219万平方米,安置户数14000户,人口4.7万,应该是全市最大的两个农民安置小区。根据“七普”人口数据显示,临空经济区有11万在册人口,农民占了4.7万,因此,两个安置小区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对临空经济区尤为重要。
临空经济区成立后,我们主要是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抓配套。燕矶、杨叶两个安置小区当时的定位是农民还建房,还没有小区社区的概念。临空经济区成立后,我们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进行打造,规划建设5所幼儿园、3所小学。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今年9月1日,3所幼儿园、1所小学开园、开学,硬件条件高于市内城区水平。根据总体规划,我们也把燕矶派出所、杨叶派出所异地重建,搬到了两个小区,派出所11月份可进场办公。把燕矶卫生院、杨叶卫生院也布点在两个安置小区。燕矶卫生院作为区公共卫生中心,于9月份投入使用。杨叶卫生院也是新院区,完全按照“三区两通道”来建设,年底可投入使用。同时,我们同步谋划了农贸市场、小游园及其他文化设施,预计年前投入使用。二是抓服务。临空经济区成立后,我们就在两个安置小区规划建设党群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功能设施齐全,不低于城区水平,“四点半课堂”、文化图书室等便民服务都到位了。另外,我们对失地农民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小区居民进行招聘,将其送到城区培训,还送到了武汉百步亭社区跟班学习,提升服务能力。最后,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社区工作服务队。我们和人社部门多次联合开展就业培训、“春风行动”招聘等活动,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三是抓治理。为了摸清基础数据,从分房到装修,到老百姓入住,我们联合物业公司、社区民警、社区服务者,对每家基础信息都进行了全面录入,达到了“以房管人”。另外,我们探索引进“红色物业”。在刚刚启动分房时,我们引进了一家深圳知名物业企业,将整个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进行了提升。有的委员询问社区民警的问题,在这两个小区也是做得比较实的。建设初期,我们就把城管队员、社区民警、物业公司、社区工作者集中办公,整合力量,形成齐抓共管局面。目前,小区已入住约3万人,两个小区没有一家是外置防盗网,有防盗网的都是安装内置的防盗网。四是探索“村居合一”的模式。因为机场和配套设施的拆迁,有整村推进的,在开展清人分类、清产核对的同时,探索建立村干部到社区居委会任职模式,更好地加强管理,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