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鄂州雕花剪纸,它是我市唯一一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是南方剪纸的优秀代表之一……”8月15日,“让世界看见鄂州”中外媒体主题采访暨鄂州市第二届网络文明宣传季活动中,市人大代表、市群艺馆非遗部副主任、民革党员余思,身着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华容土布制作而成的旗袍,热情大方地向国内外知名媒体、网络平台代表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络大V发出鄂州非遗声音,向世界递上非遗“鄂州名片”,吸引了国内外友人的驻足围观,他们纷纷举起镜头,记录鄂州非遗的精彩瞬间。
“我从事非遗保护工作,2021年底当选为市人大代表,一头连接的是政府,一头连接的是非遗传承人和手艺人。能够为群众发声,为非遗发声,我觉得很骄傲。”余思说,从最初看到“塘角头活马子”、“桐油穿花龙舟”等项目名称,不知如何断句,到2022年被鄂城区文化馆邀请到现场指导非遗馆的建设,一步步走了8年,如今才算是真正入了行。从刚入职时对非遗的懵懂,到现在融进骨子里的热爱,她始终像一个小灯泡一样,努力散发着最亮的光芒,照亮一方天地。2017年,市群艺馆还在西山坡老博物馆办公,春秋两季的每个周末,都会邀请非遗传承人来馆里上剪纸课。东港村村民马作桥,虽身有残疾,却每次都拄着拐杖准时来上课,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对于这位特殊的学员,余思深有感触:“东港村到群艺馆路途遥远,西山大门到馆里又一路是坡,他坚持来上课,侧面说明非遗很有魅力。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像一束光,平等地照亮每一个个体,让大家都感受到温暖和光明。”
3年来,余思每年都会提交2—3份建议案。其中《关于借力“双减”政策,推进非遗进校园的建议》,推动了雕花剪纸非遗文化进驻校园、社区、企业、乡村、军营和万家,撒下非遗文化传承的火种。目前,全市已建立76个雕花剪纸传习基地,其中,中小学校园剪纸基地29个,部分学校还将剪纸列入校园特色课程之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现在,东港村也成立了剪纸基地,马作桥再也不用跑远路了,在家门口就能学剪纸。”余思高兴地说。
“要胜任代表职务,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做到心里时刻想着人民的托付。”余思将履行代表职责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加强非遗研究和调研,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中,致力于让非遗走出“深闺”。
非遗是延续历史文脉的瑰宝,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她参与组织举办的节庆、线上直播、非遗集市等活动,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真正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陈列物。她还参加了北京文化干部管理学院鄂州雕花剪纸获评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现场答辩;并在湖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中获得银奖。
目前,我市非遗正从“活起来”到“热起来”,非遗项目频频亮相于全国各大文博会,多次参加武昌鱼文化节暨招商引资活动,在“北上广深”的活动现场大放异彩。我市非遗传承人先后到哈萨克斯坦、老挝、韩国、挪威、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让世界认识鄂州,看见鄂州非遗。
“作为人大代表,要认真履行代表职责,我不想放弃每年一次的代表大会。”今年1月份,余思接到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知,由于生二胎,她正在老家黄冈休产假,其母亲让她请假,一来可好好在家休养,二来方便给孩子喂母乳。为了能如期参会,她耐心做好母亲的思想工作,说服母亲同自己一起回到鄂州。同时,还积极收集信息,听取意见,了解群众所想所盼。她让母亲把孩子抱到驻会地,喂完奶就又接着投入撰写建议案等工作。对于女儿的坚强,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始终贯彻‘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信念,以梦为马,以学为先,切实履行好职责,肩负起使命,担当起责任。”余思说,将立足本职,继续为非遗发声,做一名称职的“新鄂州人”。